恐龙是中生代时期(2.3亿年前)的一类爬行动物,矫健的四肢、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。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(或海岸平原)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。

名称释义

“恐龙”一词在西方指恐蜥(恐怖的蜥蜴),日本的古生物学家译为“恐竜”,后来流行于中国。古希腊语蜥蜴(Saurosc),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虫。

生活习性

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,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,会用后肢站立。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。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。

与今关系

恐龙大部分 在中生代的末期灭绝了;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即现存的爬行动物(如龟鳖类、蛇类、鳄类等);还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,进化成了现今的鸟类和哺乳类。

恐龙灭绝

非鸟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.6亿年之久,兽脚类恐龙中的一个支系分化出鸟类,可是在白垩纪末期,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。非鸟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,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各种有关非鸟恐龙灭绝的理论、假说纷纷出台,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争论。

圆顶龙

圆顶龙

浏览:801

圆顶龙(学名Camarasaurus)是已经灭绝的蜥脚类恐龙。它们是北美洲最常见的大型蜥脚下目恐龙,成年体型约20米长,体重15-50吨。与其他长脖子的恐龙相比,它的脖子短得多,尾巴也较短,所以体格显得更加粗壮、结实。

特征说明
  • 形态特征:

    圆顶龙代表了蜥脚类的一演化支系,形态上与蜀龙有很多相同之处。表现在外形上,主要是脖子比躯干长不了多少,而躯干很壮。其实,这类动物最大的特征是头骨上开孔大,结构较为轻巧,两个鼻孔分别开在头骨的两侧,口中生着勺形的牙齿。圆顶龙已是一种较为进步的蜥脚类,不仅体形大,体长可达18米,体重可达30吨,而且在骨胳上已演化出协调巨大体重的结构;腿骨粗壮圆实,适于承重;脊椎骨坑凹发达,显得轻便。这种动物的勺型牙齿较为粗大,从牙齿(当磨损坏了时,它还能长出新的牙来代替原来的旧牙)严重磨蚀的情况看,它也能吃些质地粗糙的食物。

  • 生活习性:

    圆顶龙是北美地区最著名的恐龙之一,它们生活于晚侏罗纪时期开阔的平原上,距今约155—145百万年前,在1997年及1998年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两头成年圆顶龙及一头12.2米长的幼龙(约生活在150百万年前),集体死亡的化石纪录。有假设指它们在最后休息的地方被泛滥的河流所冲洗。这显示圆顶龙是以群族(或最小是以家庭)来行动的。而且,圆顶龙蛋被发现时都是行的,并非整齐的排列在巢穴之中,可见圆顶龙并不照顾它们的幼龙。
      圆顶龙是群居动物,它们不做窝,而是一边走路一边生小恐龙,生出的恐龙蛋形成一条线。圆顶龙还是草食动物,吃东西时,它们不嚼,而是将叶子整片吞下,它们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。圆顶龙有个非常强壮的消化系统,它会吞下砂石来帮助消化胃里其它坚硬的植物,食植物的圆顶龙腿像树干那样粗壮,可以稳稳地支撑起它全身巨大的体重。

同类恐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