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龙是中生代时期(2.3亿年前)的一类爬行动物,矫健的四肢、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。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(或海岸平原)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。

名称释义

“恐龙”一词在西方指恐蜥(恐怖的蜥蜴),日本的古生物学家译为“恐竜”,后来流行于中国。古希腊语蜥蜴(Saurosc),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虫。

生活习性

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,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,会用后肢站立。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。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。

与今关系

恐龙大部分 在中生代的末期灭绝了;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即现存的爬行动物(如龟鳖类、蛇类、鳄类等);还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,进化成了现今的鸟类和哺乳类。

恐龙灭绝

非鸟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.6亿年之久,兽脚类恐龙中的一个支系分化出鸟类,可是在白垩纪末期,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。非鸟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,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各种有关非鸟恐龙灭绝的理论、假说纷纷出台,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争论。

剑龙

剑龙

浏览:455

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,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,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,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,大约7-9米长,2.35米至3.5米高,2至4吨重。

特征说明
  • 外形特征:

    剑龙身长大约7-9米,身高2.35米至3.5米,体重2至4吨,整个身躯如同大象。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,脑容量比小狗还小,甚至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,科学家认为它是恐龙家族中最笨的恐龙。剑龙长着个像鸟一样的尖喙,喙里没有牙齿,但嘴里的两侧有些小牙。它最著名,也最受喜爱的是大型、骨质的板片,共17块分布在背脊以及尾部四个钉状脊,这些刺有4英尺长。剑龙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龙,前肢短,后肢较长,前腿有五个脚趾,而后腿有三个脚趾,整个身体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。它的后脚比前脚更长也更强壮,使姿态变得前低后高。它们的尾部明显高于地面许多,而头部则相对较为贴近地面,能够离地不超过1公尺。最初,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骨板是像护盖一样平铺在恐龙身上的,后来,经过仔细的研究,最终确定骨板是竖立的。当气温降低时,剑龙就会张开骨板,吸收阳光的热量,气温升高时,又会将骨板转一下,利用凉风散热。

  • 生活习性:

    剑龙与相近的恐龙皆属于草食性,不过它们的进食策略与其它的草食性鸟臀目恐龙有所不同。其它的鸟臀目恐龙拥有能够辗磨植物的牙齿,以及水平运动的下颚。而剑龙(包括剑龙下目)则的牙齿缺乏平面,使牙齿与牙齿之间无法闭合,它们的下颚也无法水平地运动。
      剑龙在侏罗纪晚期物种丰富且在地理上分布广泛,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所吃的食物包括了苔藓、蕨类、木贼、苏铁、松柏与一些果实。同时由于缺乏咀嚼能力,因此它们也会吞下胃石,以帮助肠胃处理食物,这种行为也出现在现代鸟类及鳄鱼当中。剑龙并不像现代草食性哺乳类一样以地面上低矮的禾本科植物(草)为食,因为这类植物是在白垩纪晚期才演化出来,那时剑龙早已灭绝许久。
      关于剑龙低矮的觅食行为策略有一种假说,认为他们吃较矮的非开花植物的果实或树叶,并且认为剑龙最多只能吃到离地1公尺的食物。另一方面,如果剑龙如巴克尔(Bakker)所述,能够以两支后脚站立的话,那么它们就能够找到并吃到更高的植物。对于成年个体来说,能够达到离地6公尺的高度。

同类恐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