浏览:645
副栉龙(属名:Parasaurolophus,意为"几乎有冠饰的蜥蜴")又名副龙栉龙,是鸭嘴龙科的一属,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,约7,600万年到7,300万年前。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,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。副栉龙最先被认为与栉龙(有冠饰的蜥蜴)是近亲。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: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(P. walkeri)、小号手副栉龙(P. tubicen)、以及短冠饰的短冠副栉龙(P. cyrtocristatus)。
形态特征:
副栉龙的前肢十分健壮,既可以在行走的时候用来支撑身体,又可以用来游泳和涉水。副栉龙是二足恐龙,但可以转换成四足行走。副栉龙可能在寻找食物时采用四足方式,而在奔跑时采用二足方式。
副栉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头上延伸出来的头冠。它们的头冠呈棒状,比其他恐龙的头冠要长,主要功能可能是辨别性别与物种、共鸣器、以及调节体温。副栉龙的冠饰是中空的,内部有从鼻孔到冠饰尾端,再绕回头后方,直到头颅内部的管。由于冠饰中空性,当气流从鼻窦通过时能发出声音,还能通过调整不同速度和强度的气流来控制声音的音调高低。科学家认为,这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小号。这个发生器会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,可以用来报警或求救。
生活习性:
如同其它鸭嘴龙科恐龙,副栉龙是种大型、草食性恐龙,副栉龙的牙齿是不断地生长、取代,它们有数百颗牙齿,只有少量牙齿是一直在使用的。副栉龙使用它的喙状嘴来切割植物,并送入颚部两旁的颊部。它们的进食范围约为离地面4公尺以上的范围。罗伯特·巴克(Robert Bakker)提出,赖氏龙亚科的喙状嘴比鸭嘴龙亚科的狭窄,显示副栉龙与它的近亲进食时,比宽广嘴部、缺乏冠饰的鸭嘴龙亚科还更具选择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