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龙是中生代时期(2.3亿年前)的一类爬行动物,矫健的四肢、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。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(或海岸平原)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。

名称释义

“恐龙”一词在西方指恐蜥(恐怖的蜥蜴),日本的古生物学家译为“恐竜”,后来流行于中国。古希腊语蜥蜴(Saurosc),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虫。

生活习性

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,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,会用后肢站立。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。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。

与今关系

恐龙大部分 在中生代的末期灭绝了;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即现存的爬行动物(如龟鳖类、蛇类、鳄类等);还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,进化成了现今的鸟类和哺乳类。

恐龙灭绝

非鸟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.6亿年之久,兽脚类恐龙中的一个支系分化出鸟类,可是在白垩纪末期,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。非鸟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,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各种有关非鸟恐龙灭绝的理论、假说纷纷出台,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争论。

甲龙

甲龙

浏览:395

甲龙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·布朗(Barnum Brown)于1908年所命名。属名是由古希腊文的「αγκυλο」(意即「屈曲的」)而来。布朗定这些名字是与医学的关节僵硬有关,意指它头颅骨及身体上很多骨头的愈合。模式种是大面甲龙(A. magniventris),是由拉丁文的「magnus」(意即「大」)及「venter」(意即「鼓起的部份」),指它身体的宽阔。

特征说明
  • 外形特征:

    甲龙身长约6.5米,宽约2米,高约1.7米。它的头骨扁平呈三角形,长度小于宽度,已知最大的头骨有64.5厘米长及74.5厘米宽。头骨上面除了鼻孔和眼眶孔以外,其他孔洞都已经消失。甲龙的脑部与身体相比要小得多,其脑量商仅有0.52,因此并不聪明。甲龙的视力也不好,是典型的近视眼,不过其嗅觉十分敏锐,倘若周围有什么异常,它一闻便知。甲龙的头骨末端有一个狭窄的喙,盖住了下颚前部,后面还有一排排小的叶子状牙齿,适合啮碎植物。甲龙并不像同期的角龙科及鸭嘴龙科恐龙有着磨碎用的牙齿,可见它甚少咀嚼食物。它有很大的肠道空间和某种发酵消化系统,用来分解大量未咀嚼的植物。
      
      甲龙的四条腿很短,但后肢比前肢稍长。古生物学家目前对它脚掌的形状仍不清楚,但与其它甲龙科相比,可能甲龙会有五个脚趾。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敌人攻击,甲龙的头盖骨是所有恐龙中最坚硬的,而且其身体上部被坚硬的盔甲覆盖着。甲龙的盔甲很重,所以甲龙的体重达两吨多,几乎是非洲象的一半重。它因而不适于奔跑,只能用四肢在地上慢慢地爬行,远远望去,就好像是一辆缓缓前进的坦克,所以也有人称其为“坦克龙”。

  • 生活习性:

    甲龙是植食性的,舌头较灵活,有小型的、像树叶一样形状的牙齿。它们没有像角龙和鸭嘴龙那样长有磨碎食物的牙齿,所以很少咀嚼食物。一些甲龙具有胃石,可以研磨胃中的食物,帮助其消化和吸收。
      甲龙生存的年代及地区有着潮湿及温暖的气候,植物丰茂,甲龙的食物种类大多是一些松科、蕨类及苏铁科植物。

同类恐龙